何谓诗意译写——伊兹拉·庞德的中国诗歌和儒家经典翻译

作者:外文中心        时间:2020-12-25

外文中心举办“人文学术系列讲座”

何谓诗意译写——伊兹拉·庞德的中国诗歌和儒家经典翻译

2020年12月21日下午三点,外文中心“人文学术系列讲座”在四教414举行。此次讲座由张进教授主持,有幸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耿幼壮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讲座主题为“何谓诗意译写——伊兹拉·庞德的中国诗歌和儒家经典翻译”。英文学院的邱小轻教授、杨静教授、中心许栋梁博士及中心、英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等数十人参加。


耿幼壮教授开篇对伊拉兹·庞德的简要生平进行了介绍,然后从庞德的诗意翻译入手,结合大量珍贵史料,对庞德的译写艺术进行了“毛细血管”般的审视与考察。耿教授提出,美国东方学者恩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enollosa)对亚洲日本文化的兴趣、有关中国古诗的遗稿对庞德产生了影响。庞德从《表意文字法》The Ideogrammic Method悟出了中国诗歌理论和意象派所追求的新旨趣相近。通过庞德与翟理思关于刘彻《落叶哀蝉曲》的译稿对比,提出庞德对中国诗歌翻译的特点在于“意象并置”。之后,耿教授考察了庞德基于英译本和法译本翻译儒家经典的情况,包括《大学》《中庸》《论语》《诗经》等。耿教授从翻译视角评鉴了关于“日日新”(《论语》)、“无所取材”(《礼记·大学》)的翻译,并讲解了庞德以“潇湘八景”的诗画册为素材写成的《七湖诗章》的文化交往背景。自诗章第五十一之后,庞德的翻译与创作中开始大量涉及中国的汉字、文化、历史哲学、儒家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耿教授从史料中提出了方志彤与庞德的文化交往,这让后者认识到中国文字的音韵关系。不过,在后来的交往中,庞德删去了与汉字声音、意义有关的内容,只保留了与图像有关的诗歌。

讲座尾声,耿幼壮教授与在座的师生就翻译的原则、评价、文化交流等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与互动,讲座持续了近三个小时,学术交流效果显著。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
电话:020-36209501020-36209501(外线)/ 1775(内线)  邮编: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