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日容副教授参加第二十九届中国现象学年会

作者:外文中心        时间:2025-09-17

2025年8月16至17日,第29届中国现象学年会在吉林大学顺利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承办,《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协办,会议主题为“现象学:体系与原理”。本次会议汇聚了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优秀中青年学者200余人参加,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澳门大学、图宾根大学、乌珀塔尔大学等海内外6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会议设置8个专题报告,分组讨论按“现象学原理阐释”、“现象学体系分析”、“现象学与西方传统哲学”、“现象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现象学与当代哲学”、“现象学的应用”6个议题,设7个分会场,共安排32组、132个专题报告进行深入交流。(以上信息来自“现象学”公众号20258月21日的报道,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T0y4YbxnedDWfGdp2c_ZA)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李日容副教授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

134C2

会议合影

现象学二十世纪以来最重要哲学思潮之一,其基本哲学原则和精神是“回到实事本身”,其独特的哲学方法论和看待世界的不同视角,使得其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越来越广泛的跨学科影响力,深入探讨现象学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此次年会中,与会学者的报告与讨论呈现以下趋向与特征:

第一,从宏观上重新拷问现象学对人类哲学思想与智识,以及应对当下人类生存情境与时代问题的贡献。对于此一问题的追问与回答,可将其概括为:现象学如何改变了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为思想的批判前提提供了什么,为哲学范畴文明提供了怎样的理论思维。(孙正聿)现象学的哲学理论与方法论渗透于当今学术思想与研究的众多领域之中,不断地在底层逻辑上重塑人类生存与思考的基本方式。如时下数字-虚拟存在的三进制数制的开发与运用,与现象学的圆性关联思维(圆性时间观)具有内在关联,它革新了与传统哲学基于二元分立的“线性超越性思维”相对应的二进制数制的开发与运用模式,并带来了硬件实际能耗大幅下降的实际效果。(孙周兴)

第二,从微观上探讨现象学的基本议题,如无意识、时间意识、范畴直观、共主观性、感性、存在、虚无、生命、有限与超越等,现象学视域中的这些概念根节、体系勾连起对人性根本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更加根本性的认识,并对人类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安顿自身给出启示。如海德格尔揭示出人本质上是以“无家”(存在、虚无)的方式“在家”(居于存在者的世界中),由此激发人对自身之“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基于此应对时代的课题。(张志伟)

第三,以现象学的方法和视角切入对诸如情绪、直觉、感受、同情、身体、跨文化隐喻、自然、艺术、技术、语言、虚拟现实、符号形式、文学书写等人类经验的更源初理解,革新了人们对人类学、艺术学、文学等学科领域的传统理解视角,打开了由现象学的理论视角和思维模式所开启的更加开放与多元的世界。

第四,议题领域涵盖广泛,包括政治现象学、技术现象学、艺术现象学、汉语现象学、教育现象学、法现象学等,具体议题涉及马克思哲学与现象学的会通、中国传统思想与现象学的对话、人之生存情境的数字转化、资本批判的时间观、技术伦理的现象学基础、现象学在教育和旅游等领域的具身性实践等,充分体现现象学跨学科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研究院李日容副教授在此次年会的分论坛中作了“一种事物知识如何可能?——基于现象学路径的考察”的报告。该报告指出,与通常人们认为知识是通过理论(命题)亦即以文本的形式来表达的不同,当代技术哲学家戴维斯•贝尔德Davis Baird主张一种事物知识观。这种观点认为,相较于文本知识,事物知识事物本身(如科学仪器)便是物质性知识的形式或载体,作为一种独立性的知识形式,其具有独特的把握方式和基本表现形式李日容副教授从现象学的视域出发来考察这种知识得以可能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23577

李日容副教授在分论坛现场报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
电话:020-36209501020-36209501(外线)/ 1775(内线)  邮编: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