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举办 “人文视野下的技术问题:跨学科与跨文化” 青年学术工作坊

作者:外文中心        时间:2021-06-03

5月30日,由中心主办、我校“跨学科的文学叙事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协办的“人文视野下的技术问题:跨学科与跨文化”青年学术工作坊在线上举行,共有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的8位青年学者出席,共进行了一场主旨报告和三组主题发言。中心主任张进教授、我校英文学院副院长、“跨学科的文学叙事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刘胡敏教授出席并致辞,中心及校内外多名硕博研究生参与交流。

工作坊于上午9时开场,首先由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江玉琴博士做题为《论科幻小说中赛博格的情感新范式》的主旨报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程林博士主持。江教授首先在当代信息、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的语境下,观照人类与机器情感交互的可能性,进而一方面深入到“情感”理论内部,详细梳理了相关理论源流与内涵,尤其关注到其中跨学科的理论视角;另一方面则深入到科幻文本内部,以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菲利普·迪克《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石黑一雄《克拉拉与太阳》等为中心,详细解读了其中人造人/仿生人/人工智能叙事所表征的“赛博格”情感。江教授通过理论与文本相结合分析指出,科幻小说不仅认为赛博格情感是可能的,而且为赛博格情感勾勒了一种新范式,即以人类情感为模式参照系统下的新情感,从“非此即彼”的极度情感走向类宗教情感。这从某种程度上也证实了舍勒在情感现象学中探讨的情感本质,即爱是一切认识的基础。赛博格的爱最终将超越人类并建立起赛博格文化。与会青年学者分别就科幻中的情感与家庭、情感叙事与反情感叙事等问题与江玉琴教授展开深入探讨。

工作坊第一组主题发言围绕“科幻跨学科研究”展开,共有3位青年学者做了精彩的报告。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颖博士做了题为《视觉恋物与关于机械的后人类想象:莱热的<机械芭蕾>1924)与其他》的主题发言,张颖博士从电影学的视角论述了现代电影初兴时期作为一种视觉机器的恋物特征,并以《大都会》中“机械”的视觉性构造及其作为替罪羊,和《摩登时代》机器作为异化的隐喻为参照,并结合精神分析的视角,来深入地阐述莱热《机械芭蕾》中机械的“反叙事”特征,分析影片以对电影作为机械形式的关注来对抗焦虑与匮乏所呈现出来的后人类特征。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颀博士做了题为《未来法学:论科幻与法律》的主题发言。陈颀博士首先直面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及未来法学所面临的基本任务,进而对法学学者对科幻文艺存在的负面评价和误解,进行了梳理与反驳,认为法学学者对科技发展最大的误解,是把科技创新看作纯粹的实证问题,而更应该将科幻看做是思想实验的一种方式。随后,陈副教授从科幻理论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路径,对机器人“第零定律”与人工智能法、火星法学等前沿问题,展开别开生面的解读,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王瑜博士做了题为《阿童木之殇:战后日本“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梦想与现实》的主题发言,认为以“Atom”(原子)为名的“阿童木”,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活跃在日本的电视银屏上,正好见证了日本核电从无到有、高速发展的历程,代表着创作者“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初衷,然而单纯的漫画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历史问题,“和平利用核能、推进核电发展”的口号背后是诸如日本国内的“无核战败论”、来自美国的干涉等现实力量的涌动。3位学者发言结束后,与会青年学者就机械电影的叙事性、未来法学与技术的物质性等问题展开交流。

第二组主题发言围绕“数字人文研究”展开,共有2位青年学者做了精彩的报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学西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程林博士做了题为《19世纪德国语文学的科学化带给当今数字人文哪些启发?》的主题发言,程林博士将数字人文基础工作思维回溯到19世纪德国语文学研究,详细论述了雅各布·格关于“精准科学”和“非精准科学”的区分、特奥多·蒙森的“大科学”实践,以及两者之间的相通之处和对当代数字人文的意义,并将之与尼采重古典教养和生活的语文学研究取向相对照,在相关争论中阐明“数字”与“人文”之间的关系和方法论启示。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江晖博士做了题为《“恐惑谷”理论50年轨迹勾勒:基于数字人文方法的知识图谱构建》的主题发言。江晖博士首先系统性地梳理了日本机器人工程师森政弘提出的“恐惑谷”(“不気味の谷理论内涵及其在不同文化、不同语境中的传播与影响,进而以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为搜索平台,处于迅速流通中的主要刊物的论文为分析对象,利用分析软件Citespace进行共线分析、共被引分析、突变分析、聚类分析四种分析方法,勾勒“恐惑谷”理论相关研究的脉络与轮廓,展开了一场数字人文研究的“操演”并得出相关结论。两位青年学者的发言分别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来聚焦数字人文问题,与会者就“数字”与“人文”的关系的宏观关系、数字人文方法的微观操作等问题展开交流。

第三组主题发言围绕“技术与人文跨学科”展开,共有2位青年学者做了精彩的报告。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副教授杨果博士作了题为《机器写作的诗学探索——可能与挑战》的发言,他详细介绍了南方科技大学机器写作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论述了新闻财经中的机器写作、微软小冰等的文学写作的最新发展态势,认为随着依托于算法的演进,设计者审美水平的提升,再加上汉语独特的语法特点,人工智能汉语诗人的出现大有可能,并且围绕机器写作展开诗学探索、甚至尝试建立一种跨学科的机器写作诗学具有可能性,关键在于打通文理的知识结构,厘清其与传统写作学理论、既有诗学体系之间的关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许栋梁博士作了题为《现代都市“新感觉”的技术构造:从技术地理学到技术感性学的视角》的发言,许栋梁博士以上海“新感觉派”小说为研究对象,从技术的角度来切入都市文学研究,一方面从“技术地理学”的宏观视角解读“舶来”的技术现代性对于上海都市空间的改造,以及由此构成的技术媒介环境对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从“技术感性学”即美学的视角,对以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都市小说中的技术感觉,展开文本细读。与会青年学者就机器写作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东西方文化主体对于都市技术的不同感觉等问题提问并展开交流。

作为中心“人文学”系列活动之一,青年学术工作坊旨在凭借中心作为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平台,发挥中心在我校文学文化研究中的枢纽和辐射作用,聚合我校乃至华南地区文学文化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力量,聚焦学术前沿,彰显跨学科、跨文化的当代人文研究视野。

此次青年学术工作坊聚焦技术相关问题,充分彰显了跨学科的研究特色,文学、哲学、美学、电影学乃至法学、地理学和自然科学的视角都显现其中,东西方的多元文化视角也是一大特点。在跨学科交流碰撞与跨文化视域沟通中,本次工作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也为日后的持续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
电话:020-36209501020-36209501(外线)/ 1775(内线)  邮编: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