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校庆,交相辉映:共同推动文学理论跨文化会通 与世界文论共同体建构

作者:外文中心        时间:2020-12-23

献礼校庆,交相辉映:共同推动文学理论跨文化会通

与世界文论共同体建构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文学理论与比较诗学研究分会第13届年会暨“文学理

论跨文化会通与世界文论共同体建构”学术研讨会由我校举办

2020年12月11日-13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文学理论与比较诗学研究分会第13届年会暨“文学理论跨文化会通与世界文论共同体建构”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文学理论与比较诗学研究分会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会议期间恰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建校55周年庆典,本次会议亦为校庆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会议背景右上方为此次校庆标志。

会议在12日上午举行线上开幕式及合影,随后举行八场大会发言,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集美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五邑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外国文学》《学习与探索》《俄罗斯文艺》等5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媒体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会,线上听会超过千余人次。本次会议在新历史变局和新时代语境下,聚焦文学理论会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于12日上午8:30—9:00举行,由会议总主持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杰出学者”张进教授主持。张进介绍了与会嘉宾并致欢迎辞指出,本次会议与学校校庆大典交相辉映、彼此献礼,并对会议在广外召开表示感谢和祝福。张进指出,新世纪以来,文学理论的跨文化交流与会通已然成为世界文论与比较诗学知识生产的重要方式,建设一个包容他者、和而不同,美善相乐、美美与共的世界文学共同体,已然成为文学理论与比较诗学研究的根本追求,此次会议疫情背景下探索文论多元会通与世界文学文论共同体建构,是以文学的方式辅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积极之举。文学理论与比较诗学研究分会会长、浙江大学周启超教授发表开幕式致辞指出,多重会通研究是文学理论与比较诗学研究分会的宗旨,此次以文学理论跨文化会通与世界文论共同体建构为学术主题的年会,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多重意义和价值。



第一场大会发言

第一场大会发言于12日上午9:00—10:30举行,由北京大学王建教授担任主持人,四川大学傅其林教授担任评议人。

四川大学王晓路教授做了题为《文学研究的理论问题》的大会发言,指出自英国学者伊格尔顿的论著《理论之后》中译本出版之后,学界又出现了某种理论“过时”论,认为这实际上反映出了目前学术现代性的问题,即将文学理论视为某种静态序列,而没有看到与社会文化史以及文本样态之间的动态关联,他指出,文学研究的内在规定性,使得理论依然是文学研究难以回避的基本问题。南京大学汪正龙教授做了题为理论的危机与后理论的几种进路》的大会发言,他指出,后理论不是一种独立的理论或者派别,而毋宁说是文学理论新的存在形态;跨学科、小写的理论、自反性是后理论的基本特征,表明的是后理论追求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是后现代与解构的进一步深化或者说晚近理论形态。

复旦大学汪洪章教授做了题为《中西传统形上学本体论之差异对各自审美文化发展的影响》的大会发言,认为一个民族的形上学本体论,反映着该民族的思维特性及其逻辑思辨水平,有时甚至能影响、规划该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中西传统文化所呈现出来的诸多差异,或可从中西传统形上学本体论之差异来加以探讨,以见出两者在方法论、价值观、审美等领域所做出的不同选择。浙江大学何辉斌教授做了题为《基于认知科学的新典型论》的大会发言,全面深入地论述了基于认知科学的“新典型论”,指出需要融合跨学科的理论资源来更新古典典型论和现代典型论。

广西师范大学麦永雄做了题为《间性研究:从比较文学到跨语境诗学》的大会发言,他指出,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数字化加速发展,生成当代世界万花筒式的社会文化关联域,比较文学进入了多元混杂与动态生成的时代,“间性论”(Interology)丰富了文本间性、主体间性、文化间性等的内涵,有助于我们反思比较文学现状与局限,加强文化混杂的跨界理论与交互生成的间性论研究,建构“跨语境诗学”。杭州师范大学李庆本教授做了题为《谈跨文化阐释的空间性》的大会发言,针对国外学界对阐释学理论的垄断问题,认为以阐释的空间性视域来审视跨文化阐释问题,并延伸到艺术美学领域,来探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深层原因和内部规律,可以有效打破西方学术界对阐释学理论的垄断,实现中外文化、艺术和学术交流的平等对话。

场大会发言

第二场大会发言于12日上午10:40—12:20举行,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马海良教授主持,深圳大学李健教授担任评议。

四川大学傅其林教授做了题为《马克思主义审美需要论》的大会发言,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在最初就包含了对人的需要的深刻而原创性的研究,揭示了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和价值意义,马克思主义审美需要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融合,面对审美需要异化的问题,私有财产的扬弃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转型,是审美需要得以满足的根本条件。北京外国语大李世涛做了题为《审美现代性诸问题》的大会发言,从回溯审美现代性的角度,来展开关于文学理论当代问题的探讨。

浙江大学苏宏斌作为题为《直观何以成为表达?——克罗齐诗学的当代阐释》的大会发言,认为直观与表达的同一性作为克罗齐诗学的核心命题,实际上蕴含着诗学研究范式的语言学和符号学革命,堪称现代文论的先声。不过由于克罗齐后期转向了表现主义导致这一洞见被湮没了,因此应从现象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重新阐释。北京师范大学钱翰教授做了题为《罗兰·巴尔特与图像》的大会发言,他指出,巴尔特的《神话学》实际上面对的是种种形象(image),他的《服饰系统》也是对形象语言的批判,研究巴尔特的图像解读和图像批判,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巴尔特的语言观和文学观。

暨南大学刘彦顺教授做了题为《斯蒂格勒的审美时间意识现象学》的大会发言,论述了斯蒂格勒审美时间意识现象学的内涵和意义,并对其通过技术及技术制品来复活“时间”的美学弊病进行批判考察。宜春学院罗益民博士做了题为《海德格尔的自然诗学》的大会发言,指出海德格尔介入艺术领域与对“自然”的阐释密切相关,“自然”构成了其诗学边界并从而展现出一种“自然诗学”。


场大会发言

第三场大会发言于12日下午14:00—16:00举行,由北京师范大学夏忠宪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汪洪章教授担任评议。

北京大学凌建侯教授做了题为《俄罗斯文艺学范畴重议:起源、发展与成就》的大会发言,他指出,重议俄罗斯文艺学范畴,可以澄清学术史上某些纠缠不明的问题,特别是“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相互关系,可为国内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提供有益参照,亦可改变对俄苏文艺理论的某些偏见。北京外国语大学黄玫教授做了题为《罗曼·雅各布森在中国的翻译与研究》的大会发言,对讫今国内雅各布森翻译与研究的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以期发现今后对其进一步学术挖掘的空间。北京语言大学刘丹副教授做了题为《雅各布森诗学的跨学科学术驱动力》的大会发言,认为从现象学、阐释学、心理学、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思想、先锋艺术等多个学科,都可追溯到雅各布森诗学的跨学科学术驱动力。

浙江大学周启超教授做了题为《在巴赫金的概念场中理解“多声部对话”》的大会发言,认为巴赫金的“对话”已然被无边界征用,其内涵不时被简化、外延常常被泛化,因此要对巴赫金“对话论”进行深度开采,在巴赫金的概念场中来理解“多声部对话”,才能彰显巴赫金的“对话”的文化哲学品格和伦理导向性,以及其在文学文本与文化现实之间自由穿越的阐释力。黑龙江大学刘锟教授做了题为《巴赫金的梅尼普体裁理论考辨》的大会发言,认为在巴赫金在狂欢化和对话性概念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中,“梅尼普体”是一个重要而独特的概念,它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一直存在争议的话题,通过对这一概念和相关话题的梳理,可以对梅尼普体裁理论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哲学内涵做出全新的阐释和评价。

南京大学王加兴教授做了题为《洛特曼文论的当下意义——兼谈洛特曼文论在我国的译介》的大会发言,认为我国在洛特曼文本的译介方面严重滞后洛特曼研究要深入下去,就要组织力量编选、翻译洛特曼著作,这是一项庞大而繁难工程,但也是我国人文学术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它对中外文化交流将产生积极影响。华南师范大学康澄教授做了题为《城市的象征体系与文化意义生成——以尤里·洛 特曼的圣彼得堡符号学研究为例》的大会发言,以洛特曼的圣彼得堡符号学研究为微观案例,分析了城市的象征体系与文化意义生成的理论问题。武汉大学郑文东教授做了题为《莫斯科—塔尔图符号学派的理论流变研究》的大会发言,从理论话语演进的宏观角度,对以洛特曼为代表的莫斯科-塔尔图符号学派的理论流变进行了历史梳理。上海交通大学杨明明教授做了题为《近二十年俄罗斯的洛特曼研究》的大会发言,全面考察了俄罗斯的洛特曼研究,并结合学界研究状况提出了“洛特曼学”的现状与可能问题。

场大会发言

第四场大会发言于12日下午16:10—17:40 举行,由北京师范大学钱翰教授主持,四川大学王晓路教授评议。

北京大学教授做了题为《作为“他者”的中国问题》的大会发言,主要探讨置身于复杂特殊的中苏(俄)社会思想文化语境中的李福清等俄罗斯文论家、汉学家,以跨文化多元视野,运用自身本体理论范式对中国本相的解读,对作为重要的异质性文化——“自我”的“他者”的中国问题的关注和独特复杂甚至极端的阐释。山东大杨建刚教授做了题为《中国问题的西方理论及其身份认同》的大会发言,对已然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国文论组成部分的外国文论,以及其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展开分析,指出加强与外国文论的对话有助于推动中国文论“走出去”。

广州大王希腾博士做了题为《詹姆逊“国族讽寓”论在中国的错译及影响》的大会发言,缕析了詹姆逊National Allegory这一概念不可通约性导致不可译性,指出其在中国“错译”“民族寓言”概念伴随着第三世界文学、文化的阐释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学术话语范式的转型四川外国语大学徐臻博士做了题为《创造中的左翼:成仿吾与被忽略的卡本特》的大会发言,通过史料考证和理论内涵考察,认为卡本特对成仿吾左翼文艺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林许洋做了题为《白乐桑于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道德教育心理学实践探索研究》的大会发言,分析了法国著名汉学家白乐桑在全球化的时空背景下,于跨文化语境中通过教学实践和教材编写,进行中国道德教育心理学的践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郭润坤做了题为《异国商品与他者文化消费:17、18 世纪的 “中国风”与西方消费社会的兴起》的大会发言,以物质文化研究的方法重新追溯了“中国风”的诞生,并以其为背景,以消费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及中国商品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场大会发言

第五场大会发言于13日上午8:30—10:10举行,由南京大学王加兴教授主持,浙江大学何辉斌教授评议。

北京外国语大马海良教授做了题为《世界文学的可能性》的大会发言,指出从迄今为止的“世界文学”实践来看,主要体现为比较文学范畴之内的对于民族国家之间文学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亦即如何看待并践行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理想关系;而现代比较文学史显示,“世界文学”话语往往以美学议题遮蔽了伦理、政治、经济等问题,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文学关系的不平等状况,与旨在世界共和意义上的世界文学概念渐行渐远。福建师范大学彭建华教授做了题为

论世界文学、文学经典及其经典化》的大会发言,从作品论的角度分析了文学经典与世界文学的互义共指,并分析了文学经典化中“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四川大学高树博做了题为《“世界文学”的词源学公案》的大会发言,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了“世界文学”概念起源的复杂性,指出其从区域性概念到世界通用语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指向性。华东师范大学范劲做了题为《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外文学关系》的大会发言,以系统论为视域,以“事件”和“系统”的关系来探讨“世界文学”及其对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重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进做了题为《通向世界文学审美共同体》的大会发言,指出自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观念发轫以来,人们一直在不同的理论参照系中持续想像着“世界文学”的总体愿景和版图,在世纪之交其参照系变成了审美“共同体”(共通体),这对西方现代性的断裂化、同质化、等级化、原子化、种族化和精英化的沉疴痼疾做了无情的针砭,为沾染如上学术自戾之气的“世界文学”的自省自新提出了新的范式参照,也打开了一条通向世界文学审美共同体的理论通道。

东南大学赵建红教授做了题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英语文学阐释模式之探讨:以 印、巴两国为例》的大会发言,认为全球化和后殖民范式对于印、巴两国当代英语小说的阐释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两种范式的相互交叠以及全球和本土视野的结合是阐释的有效方法和路径。成都理工大学唐雪副教授做了题为

志贺重昂中的比较诗学——以和歌和汉诗为中心》的大会发言,认为《日本风景论》作为日本国粹主义的典型,其实际上是以汉诗为基调的,具有比较诗学的色彩,作者深受儒学思想影响,有着深厚的汉学修养,对欧美文学也有较深的造诣。

场大会发言

场大会发言于13日上午10:20—12:10举行,由山东大学杨建刚教授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进教授评议。

深圳大学李健教授做了题为《“气韵”美学意义的构成及其当代价值》的大会发言,指出在全球化的当下,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理论和美学,不能缺少气韵的参与,气韵的意义构成中有不少可以与当下的中西文艺理论和美学形成对话。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丁国旗教授做了题为《<平家物语>中所表现的“败者的美学”》的大会发言,分析了《平家物语》中的“败者美学”,并借由与《三国演义》历史美学的对照来论述其“物语”内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何明星教授做了题为《钱钟书论“咏物”》的大会发言,在钱钟书的跨文化视域下,考察其“咏物”理论探索的主要维度的时代意义。昆明理工大学杨磊教授做了题为《诗歌语言与近代欧洲的情感启蒙》的大会发言,他结合维科和赫尔德诗性语言论对于笛卡尔的反抗,来论述诗性语言与近代欧洲情感启蒙的关联。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郭然做了题为《“好奇”与中国小说写实观的确立——物视角下汉魏小说与唐传奇关系新论》的大会发言,指出“好奇”并非只停留在“搜奇”对奇闻异事、鬼神精怪的表层记载上,它开辟了通往现实的独特路径,成为中国小说谈论现实的特有策略。兰州大学博士生蒲睿做了题为《从文本阐释学到物质阐释学——论阐释学视野的扩展》的大会发言,指出“物质阐释学”以一种更为包容的姿态将“文本阐释学”纳入了自身之中,成为了汇集语言、文本、图像、行动、事件、物质的“元空间”,并与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扩展阐释学”。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杨欣做了题为《创伤理论视角下的托卡尔丘克长篇小说研究》的大会发言,从创伤理论去读解剖析托卡尔丘克小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中的战争创伤、家庭创伤、情感创伤。

场大会发言

场大会发言于13日下午14:00—15:30举行,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杨静教授主持,武汉大学郑文东教授评议。

湖南师范大学张文初教授做了题为《四重扬弃:美国新批评的作品本体论建构》的大会发言,分析了美国新批评的四重扬弃:排斥功利与道德,确立审美的第一性;否定科学的言说方式,推崇诗歌言说的独特性;放弃“生成批评”,坚持作品的非生成性;拒绝机械论,强调作品的内在生命与有机性。华东师范大学金雯教授做了题为《何谓“类比”》的大会发言,追溯了从古希腊到早期现代西方“类比”观念的演变,认为古希腊逻辑学和修辞学就已经集中考察类比(analogia)这个概念,经过中世纪和17至18世纪的演变,类比成为了跨文化和跨语际比较的隐含模式,她指出,要了解比较文学文学的现状和危机,就必须对这段方法论历史有深刻理解。

  南京师范大学江守义教授做了题为《中西小说真实作者意图伦理之比较》的大会发言,认为中国古典小说作者多隐姓埋名而重伦理规范和伦理说教的意图,而西方小说多署真名且多为对具体道德品性的理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萧净宇教授做了题为《现象学-美学视阈中的施佩特与英伽登》的大会发言,认为施佩特与英伽登高度相似的文艺美学相辅相成,二者不仅对于国际学界,尤其是俄罗斯东欧国家的文艺美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而且人们理解与阐释客观实在提供了一种重要方法论。武汉大学王艳卿教授做了题为《现代叙事学背景下O.M 弗莱登堡神话叙事理论研究》的大会发言,探讨了苏联文论家O.M弗莱登堡的神话叙事理论,分析了其将神话与逻辑思维相融合的特出特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王一方博士做了题为《“语言边界”与彼得·基维对美学领域的拓展研究》的大会发言,探讨了彼得·基维在语言分析、经验哲学、音乐美学之间进行多学科跨越与融合的理论路径。

场大会发言

场大会发言于13日下午15:40—17:10举行,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萧净宇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范劲教授评议。

五邑大学杨建国副教授做了题为《后人类理论:从批判理论迈向主体性诗学》的大会发言,对后人类、后人类理论和后人文主义三个术语做出界定和辨析,认为后人类理论已由深受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影响的批判理论发展成一种别具特色的主体性诗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杨静教授做了题为《图像疾病叙事的多重悖论:以<滚蛋吧,肿瘤君>为例》的大会发言,以具体文化文本为例,探讨了医学和疾病跨媒介叙事中的多重悖论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李昕揆博士做了题为《剑桥新批评与麦克卢汉媒介研究的文学根源》的大会发言,从历史渊源与理论内涵等角度,系统地考察了麦克卢汉媒介学的“新批评”渊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程林副教授做了题为跨文化视角下的机器人人文文化——以欧美和日本机器人文化为例》的大会发言,认为宗教伦理奠定了机器人人文文化的基调,科幻将其培育、助推与呈现,跨文化视角下的机器人人文文化有助于反观人性和人类文化、指导人机关系和机器人应用实践、在普适性机器人伦理探讨中不可或缺,也能为中国机器人文化构建带来启发。

集美大学周伟薇博士作了题为《何谓佐伊(Zoe)—布拉伊多蒂后人类理论核心概念解析》的大会发言,指出在布拉伊多蒂在的理论体系中,Zoe概念的重新复活有着后人类语境背景,该概念的提出是在后人文与后人类双重视域下对人类中心主义、特别是对启蒙以来具有单一性和霸权性的非常男性的物种“理性的人”的化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许栋梁博士做了题为《后人类共同体美学问题》的大会发言,认为对后人类美学的研究,需要在身体美学、科幻美学之外,聚焦其共同体问题。后人类共同体主要表现为与审美文化互文共生的四种形态:人(人造)物共同体、种间共同体、赛博(虚拟)共同体、星际共同体。

闭幕式

会议闭幕式13日下午17:00—17:40举行,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进教授主持。文学理论与比较诗学研究分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夏忠宪教授做了大会总结发言,她指出,此次研讨会专家学者云集,突显了学术前沿意识和关注现实问题的特征,在跨文化会通视野中对文学理论进行了宽广拓展和深度开掘,在世界文论共同体建构中看中国、看世界,也在学科交叉中拓宽了比较诗学研究,在大变局背景下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中心许栋梁代表会务组汇报了会务组织的相关情况。宁波大学王松林教授代表下届年会主办方做了发言,期待下届年会在宁波大学召开。会议总主持人张进教授对此次参会的专家学者、学术媒体同行表达致谢和祝福。


此次会议主题聚焦,议题丰富,学术创新与问题意识突出,在文学理论的整体视野与比较会通、“世界文学”问题的多维度再审与共同体视域、中外文论的跨文化流通与译介考察、世界多国别多语种文论个案研究、“新文科”背景下当代文论的跨学科新题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良好的学术效应,充分体现了“文学理论跨文化会通与世界文论共同体建构”的会议主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与历史意义。



(许栋梁/张阿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
电话:020-36209501020-36209501(外线)/ 1775(内线)  邮编: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