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5日(周三)下午14:30,中心“人文学沙龙”第37期在四教414举行。此次沙龙由中心许栋梁博士主持,主题是“后人类语境中科幻-武侠身体表征问题比较研究”,由中心兼职研究员、中文学院伍方斐教授担任指导嘉宾,中心2015级博士生雷碧乐、2019级博士生王位做了与谈发言。中心雷晓敏教授、张向荣教授、李日容博士以及中心和中文学院的硕博研究生数十人参加。
沙龙主持人首先从问题缘起和基本概念对主题进行了详细的引介解读,认为比较研究应以“熔铸”为高端冲刺,也可依据一定的基础据点、现实起点和问题焦点,进行一种开放式的“实验”。因此,在当前的“后人类”语境中,可以聚焦“超能-异能身体”文化表征这一核心问题,对科幻与武侠进行跨文化的主题比较和跨媒介的形式比较。通过对“技术(物)”“原初假肢”等基础概念的解读,科幻-武侠的超能-异能身体表征,可以从“身体的驱动/程序”“身体的进化”“身体增势与药物赋能”“身体的变形与变性”“身体的杂合与移植”等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同时可以结合中西身体观念进行理论观照,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健身整形等进行现实参照,以及从流行文化消费的角度进行体验参照。从跨媒介的角度来看,以金庸武侠为例,其身体建构表现为一种基于中国传统人文内涵的理念建构,难以实现影像化;而西方科幻电影充分借助现代数字媒介来多维地拓展身体想象。数字媒介的技术本体挑战了“表征”的概念内涵,凸显了“未来技术的表征”与“表征未来的技术”之间的悖论。
针对这一主题,2015级博士生雷碧乐以菲利普·K·迪克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及其电影改编《银翼杀手》为例,从后人类的身体-主体角度展开,论述了其中人与动物、机器互相建构和生成的后人类主义普遍生命论的愿景。2019级博士生王位则从比较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科幻作为“被译介的现代性”问题,以及在数字时代其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辩证关系。
伍方斐教授针对这一主题以及两位博士生的发言,做了全面的评述和深入的指导,尤其深入分析了科幻与武侠比较背后的哲学基础、社会文化语境等层面的差异,强调数字媒介时代“技术表征自身”的新问题。张向荣教授、李日容博士等老师也就武侠问题、“后人类主义”问题提出了看法和疑问。来自中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文艺学等专业的研究生也就科幻研究的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好莱坞科幻与英雄主义问题等提问交流。此次沙龙活动持续了三个小时,作为开放式的主题探讨,在硕博研究生、青年教师与专家教授之间的互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